到蛇口义务讲课,每月2、3次,持续8年
《招商局》月刊第134期 2010年9月
《深圳晶报》 2010年8月18日 熊君慧
口述人:梁振英
口述时间:2009年1月17日
口述地点:香港怡和大厦戴德梁行总部
香港到蛇口来回要两天
1980年,我在深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就是蛇口,这里是我到内地讲课的第一站。
如今,经西部通道从香港到蛇口只需要1小时车程。30年前,来一次蛇口却需要花一整天时间。1980年,港深之间只有一个口岸,就是九广铁路的罗湖站,出入极不方便。从九龙开出的列车,没有直通内地,部分到了上水就掉头回九龙。
口岸的边防每天办公时间是朝九晚五,下午5时准时拉铁闸,因此当日来回的可能性近乎零。所以,我到了深圳后,先到罗湖口岸附近的侨社住一晚,第二天一大早到蛇口讲课。每次来回需要两天,讲课只有半天,其他时间则颠簸在路上,或是在烈日下排队等候过关。
去讲课不收任何费用,坐火车到罗湖的钱都是自己付的。我一般早上9点从尖沙咀出发,坐2个小时火车到罗湖口岸。去蛇口讲课一般利用周末或假期,遇到香港公众假期,过关人数就特别多。与现在内地人涌入香港相反,从1980年开始,很多香港人涌入珠三角。他们在深圳开厂做来料加工,或者以深圳为中转站,进入内地开厂做贸易。
排队过关是最难受的。罗湖口岸只有一个边检通道,香港这边还是露天的。一般到口岸都是中午,我要在大太阳底下烤三个小时。我们这些到蛇口讲课的人,不是律师、会计师,就是大学教授,平时个个都是穿西装、打领带,皮鞋锃亮。这么隆重的行头只适合在写字楼“叹冷气”(享受空调),大太阳底下烤哪怕几分钟都受不了,更别说几个小时。每次过完关,都是挥汗如雨,衣服湿透,何谈体面。吃一堑,长一智,后来我也入乡随俗,轻装简行。
到了罗湖,香港这边的边检,除了入境处人员之外,还有政治部的人。过了深圳河,在内地那边,要逐一回答边防人员的提问,以便边防人员填写回乡介绍书。回乡介绍书的副本,就是一次性的旅行证件,拿到后每天要到公安派出所报到和盖章,否则不能出关。接着要到银行换人民币,因为人民币不能带出,每次到内地都要重新兑换,光是这些手续,就折腾半天。
从深圳到蛇口的路全是黄泥巴路,开车要走2个小时。天气好时沙尘滚滚,遇到下雨天路面全是泥浆。每次回去,鞋面上都是一层灰土。
那时蛇口工业区成立不久,码头和口岸还未建设,进出蛇口要靠一条东西向的巡逻路,大概就是今天深南公路的路基。1980年,路面还未铺好,从罗湖到蛇口车程要近两个小时。深圳西部和蛇口之间有一段“排骨路”,根本没有修好,车开得特别颠簸。我个子比较高,车子一颠簸,脑袋就撞到车顶。所以坐车的时候我要一手护住脑袋,一手扶着车把手,真是狼狈。
1980年,蛇口根本没地方住, 我们唯一能住的地方就是侨社。碰上探亲旺季、交易会什么的,房间就很紧张。我住的次数最多的是8个人一间的大房。如果大房满了,就在房间加帆布床(内地叫军用床,即可折叠的简便床)。这些帆布床不知道多少人使用过,也似乎从来不清洁,无数客人留下的汗臭味伴我入眠。大房加到不能再加,就加到走廊,甚至厕所门口。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房里,鼾声此起彼落,还要劈劈啪啪跟蚊子战斗。这种情景,毕生难忘。